美國商務部最新發(fā)布對中國大陸與臺灣太陽能電池與組件的雙反行政復審。TrendForce新能源研究(EnergyTrend)分析本次復審終裁結果,稅率均較原先版本下降,雖然之前在第三地產能大開的情況下,美國的雙反稅率已無作用,但今年受到201事件影響,大量急單需求涌現,造成第三地產能不足、價格上漲,大量歐美訂單尋求其他產地,雙反稅率在第三季重要性大增。
美國對兩岸的太陽能雙反調查共分為五個案號,分別為2012年對中國的反傾銷與反補貼、2014年對中國的反傾銷與反補貼、以及2014年對臺灣的反傾銷,并且分別在不同的行政復審階段。目前根據中、臺、美三方官方單位所發(fā)布的消息,已經確定終裁的行政復審結果如下:
但隨著201案造成越、泰、馬等傳統(tǒng)第三地產能供不應求,市場將改采第二順位的臺灣電池+第三地組件,以壓抑過快的價格漲速。雖然此模式需依靠第三地組件廠對歐美訂單的吸納量,但由于目前已可觀察到訂單擴散到印度、土耳其等非傳統(tǒng)的第三地組件廠,預期臺廠在第三季銷售應可價量齊升。EnergyTrend分析師蔡篤慰指出,基于雙反稅率所造成的成本差異,目前產能利用的優(yōu)先排序為:第三地電池+組件>臺灣電池+第三地組件>中國大陸/臺灣電池+中國大陸/臺灣組件,三者的最低合并稅率分別為0%、3.56%-4.2%、21.8%-31.37%。在本次雙反復審的稅率未公布之前,臺廠稅率為11.45%-27.55%,相較零稅率的第三地產能,使得臺廠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極高。
在陸廠方面,由于目前美國市場的多晶與單晶PERC組件價格已分別上漲至US$ 0.38/W與US$ 0.46/W,即使算入雙反關稅所造成的成本上升,此價格也足以讓部份陸廠有營利空間,且隨著時間接近9月底,價格仍有上漲的可能,因此在8月淡季,陸廠本土產能有可能加入爭搶美國市場,以提高產線稼動率,減緩大陸市場組件價格下跌速度。大量陸廠產能加入將抑制美國市場價格的漲速,預期美國市場的多晶組件價格應無法超過US$ 0.41/W。